close

這期"愛家"基金會寄來的電子報,我大學時心理學的老師吳庶深教授寫了這篇關於生死學的文章.讓我心有所感.

轉貼過來,也算給我自己留個紀錄.這些年來,對於生命的事情,總有許多複雜的心情.生命,真的很不容易.

堅持不易,放棄也難!

 

思考死亡與臨終,探索生命與生活

哪些人能夠真正陪伴你一直到生命最後的終點,不離不棄?那就是你身邊最親密的家人。若能了解死亡並不遙遠,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,不要再等待,將愛的關懷積極付諸行動,這樣才能精采過一生,從生命的有限中活出生命的豐富性。

吳庶深(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助理教授)口述/劉純婷整理

死亡,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。

死亡的出現往往是意料之外,是我們沒辦法掌控的。我母親在我到英國求學前,因糖尿病引起腎衰竭而去世。父親則在我博士論文口試前夕,因心臟病發過世。我錯過了很多與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,父母的去世讓我學習到一個功課:不要再等待!愛的行動不能等,要珍惜每一刻。

我當時希望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,再來好好孝順父母。這樣的想法讓我已經沒有機會表達對父母的愛。其實父母要的不多,孩子的問候、關懷、陪伴與傾聽就是最好的禮物,但我卻忽略了。

美麗的思念讓「悲」不再「傷」

父母的死亡不只帶給我憤怒、憂傷、難過、失望、無助與不捨,也使我恐懼失去依靠,這感受很複雜。有什麼方法去面對家人的死亡,並找到失落的意義?

過去有人會說,當親人離開的時候,應該切斷對他的思念,因為人死不能復生,要節哀順變。現在的諮商理論則告訴我們:愛得越深,其實悲傷也越深。若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失去與哀慟,則能讓「悲」不再「傷」。

保留美麗的思念:父母離開後,我回香港才發現,他們把我寫的每一封信都保留了下來。原來,父母是如此地愛我。有這麼珍惜我的父母,讓我感到相當安慰,因為具體的物件總是能保留對親人美麗的思念。

延續、更新美好的回憶:現在我每晚睡前都會喝杯茶、看份晚報,這種習慣是跟父親學來的。而每當我想念母親時,上班穿的鞋就選媽媽喜愛的那個品牌。似乎透過生活習慣的承襲,關係上又有了新的聯結。

我們不可能忘記親人在生命中的重要影響,只有把他放在心中最珍貴的角落,用生活化的具體行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,產生新的聯結,讓悲不再傷。當一個人能很自然地分享對已逝親人的悲傷,同時也能分享對已逝親人的美好回憶,此時他已經復原。

教導孩子「看不見卻依舊存在」

面對死亡這件事,從小為孩子建立信仰的根基很重要,可以告訴孩子:死亡是短暫的分離,而這分離將帶來永恆的相聚。雖然看不到,但親人卻依舊真實存在於自己的心中。在岳父的喪禮上,我陪著孩子觀看過去的照片,回顧孩子的外公是怎麼照顧他們的。也鼓勵孩子畫畫,引導孩子表達對外公的想念。

孩子對外公死亡最大的恐懼不是喪禮的儀式,而是目睹母親哭得這麼傷心,卻不知道該怎麼辦?其實「哭」是人類表達深層感受的一種方式,是療癒心靈非常好的方法。孩子學到,別人哭的時候,好好地坐在他身邊「陪伴」,給予支持即可。

在哀慟的過程中,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或孩子走出傷痛?

以台北護理健康大學「癒花園」的設計理念來說,眼淚池是個人的自我療癒區,象徵第一階段要表達感受、處理情緒。接下來,經由諮商人員的協助與調整,學習新的角色跟功能。最後,處理好家人間的矛盾跟衝突,建立一個新的和諧關係。

如何面對死亡也該放進生涯規劃

生命終了時,能有怎樣的醫療決定呢?今年一月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」修正案已通過,病人在疾病末期可預期死亡時,可選擇放棄急救,也就是不需要維生器具來拖延死亡的時間。但當病人昏迷時是無法表達的,因此我們都該及早選擇生病和面對死亡時的醫療照顧方式,並把這件事放進人生的生涯規劃裡。新的方法是簽妥有效的意願書,並加註在健保IC卡中。

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強調的不是治療,因為末期已無治癒的希望,它強調的是讓病人有尊嚴、平靜地離開,最重要的是把生命的尊嚴和醫療自主的決定權還給病人。病人本身的決定是優先於其他家屬的,假若當事人沒有預先決定及告知,而將抉擇交予家屬,那家屬將萬分為難,甚至造成家人彼此間的意見衝突。

有很多案例都是因為是否放棄急救,家人心裡產生疙瘩,此外,還牽涉到遺產的處理問題。所以除了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,預立遺囑也該放進人生的生涯規劃裡,但是這兩件事的前提是在生前坦誠地面對並談論死亡。

談死亡不能等到生病、瀕臨死亡時才談,最好是健康時就要預先做好準備。但子女要向年邁父母開口談論死亡或身後事,則有相當的敏感性,容易冒犯父母。其實現在社區大學的生死學很受歡迎,在那樣的環境跟氣氛下,父母可以在課程上與他人好好討論。當父母心理有所準備時,就會願意對子女打開談論死亡的話匣子。

愛家就是無價

生死學大師Elisabeth Kubler-Ross說過:「人生最大的恐懼不是面對死亡,而是面對死亡時發現,過去沒有用心去活、浪費了一生。」一個人活得不好,他不可能很坦然地面對死亡。思考死亡與臨終,就是探索生命與生活。

哪些人能夠真正陪伴你一直到生命最後的終點,不離不棄?那就是你身邊最親密的家人,也就是最愛你的人。若能了解死亡並不遙遠,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,不要再等待,將愛的關懷積極付諸行動,這樣才能精采過一生,從生命的有限中活出生命的豐富性。(取材自2011年4月號《愛家》雜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rbara007Lin 的頭像
    Barbara007Lin

    芭小拉的信心旅程

    Barbara007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